当前位置:长沙小题网 > 网课答案查询 > mooc中国地理_2 期末答案 (慕课2023完整答案)

mooc中国地理_2 期末答案 (慕课2023完整答案)

mooc中国地理_2
期末答案
(慕课2023完整答案) 绪论

1.1 中国地理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随堂测验

1、1935年,哪位中国地理学家绘制并发表了第一张中国人口分布图
A、张相文
B、竺可桢
C、胡焕庸
D、黄秉维

2、浦东国际机场选址时采纳了华东师大陈吉余院士的建议,将机场规划范围向海边平移700米,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节约熟地,节省建设成本
B、可避免人工设施的干扰,降低城市噪音
C、可有利于航行和飞行安全
D、可限制机场面积扩张

3、中国地理的学科特点包括
A、区域性
B、综合性
C、复杂性
D、实践性

4、以下关于“李克强之问”论述正确的是
A、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B、我国东南半壁面积仅占全国的36%,而人口高达全国的96%
C、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
D、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提出

5、中国地理主要研究中国区域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等发展演变规律、空间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和整体空间规律。

世界版图中的中国

第2周测试

1、中国从东到西,共跨了几个时区
A、4
B、5
C、6
D、7

2、反映了原始社会到清末我国疆域政区变迁,并解决中国历史版图和中华民族界定问题的是哪部著作
A、《历代舆地图》
B、《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
C、《水经注》
D、《中国历史地图集》

3、影响中国农牧交错带最主要的因素是
A、降雨
B、温度
C、地形
D、光照

4、以下关于冰雪减少论述不正确的是
A、雪线上升
B、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减少
C、全球山地冰川普遍退缩
D、两极的冰川、雪山无变化

5、“亚洲四小龙”在第几次国际产业转移中创造了东亚奇迹
A、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
B、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
C、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
D、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

6、以下关于新国际劳动分工论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的人口规模差异是形成国际劳动分工的基础
B、以跨国公司为主体
C、产品的生产突破国家界限
D、通过跨国公司不断将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内部化

7、以下不属于产业国际转移影响因素的有
A、国家间的人口数量差距
B、国家或地区间的劳动力成本差距
C、国家间的技术差距
D、国家间的资源禀赋差距

8、以下关于中国绝对地理位置论述正确的有
A、中国位于北半球的东部
B、最北端在黑龙江东岸
C、亚热带和温带所占国土面积较大
D、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

9、中国南北方向跨越了哪几个带
A、寒带
B、亚热带
C、热带
D、温带

10、以下哪两类经济生活方式的差别成为了历史时期中国疆域伸缩的地理基础
A、农
B、工
C、商
D、牧

11、当代地理学根据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与人类经济利用方式,将中国分为哪三大自然区
A、沿海季风区
B、东部季风区
C、西北干旱区
D、青藏高寒区

12、以下关于地球变暖论述正确的有
A、陆地比海洋增温快
B、北半球比南半球增温快
C、高纬度地区增温比中低纬度地区大
D、冬半年增温比夏半年明显

13、关于全球城市的区位特征,以下论述正确的有
A、世界经济组织高度集中的控制中心
B、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和研发基地
C、金融机构和专业服务公司的主要集聚地
D、完全排斥计划经济市场

14、以下关于国家间技术差距论述正确的有
A、技术差距促进国际制造业转移产生
B、国家间的技术差距会在短期内减小
C、技术相对落后的产业会转向模仿国
D、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中占据着优势

15、经济地理位置是指一个国家、区域、城镇或乡村在与外围地区的经济联系中所形成的空间关系。

16、光、土、地形三者的结合成为农牧业存在的根本。

17、地理能够成为疆域伸缩的基础,在于它左右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意识与文化认同。

18、中国的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不一致。

19、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时空压缩”阶段之后,资本对空间多样性的敏感性降低。

20、中国产业海外拓展走高端道路是指,通过“优势产业”向发展中国家扩散,规避“反倾销、反补贴”和获得主权财富的保值增值。

中国自然地理(上)

第3周测试

1、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是我国哪两个地势阶梯的分界线之一
A、一级阶梯与二级阶梯
B、二级阶梯与三级阶梯
C、一级阶梯与三级阶梯
D、三级阶梯与四级阶梯

2、中国的地貌呈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此基本特征的优势是
A、加强了东部地区的季风强度
B、抑制了西部地区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换
C、众多江河沟通了东西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
D、以上都是

3、关于我国主要的东西走向山脉的阐述错误的是
A、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是中国内、外流域的分界线,又是半湿润与半干旱气候区域的分界线
B、秦岭是中国东部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等
C、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是一条隐伏的近东西向构造带
D、横断山脉将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南边是准噶尔盆地,北边是塔里木盆地

4、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类型丰富,最集中分布在
A、内蒙古高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云贵高原
D、华北平原

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季风气候特点的是
A、典型性
B、多样性
C、广泛性
D、无序性

6、中国大地基本由哪四个大板块和其间的活动区构成
A、青藏板块、印度板块
B、青藏板块、南美板块
C、塔里木—中朝板块、扬子板块
D、塔里木—中朝板块、菲律宾板块

7、中国的地势与山脉作为下垫面,显著地影响着中国的气候,使气候类型多样化,下列阐述正确的是
A、东西向山脉常成为南北冷暖气流的屏障
B、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使冬季风加强、夏季风阻滞
C、山地的气候垂直分异明显,使气候的地带性规律复杂化
D、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对降水的阻滞作用明显,使中国的降水由沿海向内陆增加

8、中国的矿产资源组合特点主要表现为
A、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B、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独立矿少
C、大矿少、中小型矿多,坑采矿多露采矿少
D、不少矿种的储量居世界前列,包括富铁矿、富锰矿、铬铁矿、钾盐等国内资源

9、中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既有分布广泛,又有相对集中的特点,从区域角度看
A、东北、华北多煤炭、稀土
B、中南区和西南区以有色金属、化学矿为主
C、南方多有色金属、稀土和磷,华东有色金属较多
D、西北地区多钾盐、有色金属等

10、稀土是化学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钪、钇共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他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称为工业黄金。关于下列中国稀土资源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我国稀土分布广泛,城市多重稀土,乡村多轻稀土
B、我国稀土产量第一,销售量第一,60%至70%的稀土产品出口到国外
C、全国稀土资源总量的98%分布在内蒙、江西、广东、四川、山东等地区
D、2012年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显示,我国稀土资源储量第一

1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
A、季风气候显著
B、气候的大陆性强
C、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D、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12、从中国江淮流域到日本东南部,每年初夏的6~7月间,都有一段降水量较大、降水次数频繁的连续阴雨期,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节,故称为梅雨。下列关于梅雨的阐述正确的是
A、少梅或空梅对江淮流域的农业生产影响不大
B、其主要特征是雨量丰富,相对湿度大,风力较小,日照时间短
C、其范围北至淮河,南至衡阳、福州一线,西至云贵高原东缘、三峡以东的广大地区
D、梅雨主要是由势均力敌的冷暖气团,长期在江淮流域交锋而形成的

13、地质条件是矿产生成和分布的控制因素。地质条件越复杂,地质发展历史越长,矿产的种类和类型就越多。

14、黄土高原是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产物。冰期时,气候干寒,黄土堆积旺盛;间冰期,气候转为暖湿,质地疏松的黄土,形成黄土广布、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的自然景观。

15、中国的三个纬向构造带均具有板块边缘的汇聚带的性质,因此是内生矿产的富集带。

16、按照板块构造观点,中国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印度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带附近,致使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与板块的碰撞关系至为密切。

17、夏季对中国天气影响最主要的锋面是极锋。极锋发生在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之间。

18、当平原被山地环绕时,平原及面向平原的山坡共同组成盆地。中国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 ),它们都属于构造上的断陷区域。

19、冬季影响中国环流的主要气压活动中心有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和( )。

20、夏秋季节,影响我国的台风可以划分成三条路径,分别是( )、西北路径、转向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又称为登陆路径,对我国东海海区和东南沿海影响最大。

中国自然地理(下)

第4周测试

1、以下关于南水北调工程论述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著名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分三条线路
B、南水北调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C、是针对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恶化提出的引水及航运综合工程
D、保护生态环境是规划和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目标

2、关于中国水资源总体特征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水资源相对贫乏,水资源安全问题日益显现
B、水资源分布和区域发展相一致
C、水资源年际变化、年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D、区域水资源支撑能力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3、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
A、塔里木河
B、黑河
C、疏勒河
D、玛纳斯河

4、下列关于我国主要海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台湾海峡是我国重要的“海上走廊”
B、台湾海峡呈东西走向,是台湾和上海的自然分界线
C、琼州海峡在海南岛与雷州半岛之间,连通了北部湾和珠江口外海域
D、渤海海峡呈东西向,贯通渤海和黄海

5、黄河是我国母亲河,下列对其描述不正确的是:
A、黄河入海口曾经多次摆荡,南摆汇入黄海,北行则注入渤海
B、黄河下游曾多次断流,经小浪底水库调节后,断流现象减少
C、黄河的上游河道曲折,下游穿过云贵高原,含沙量大增
D、植树造林可控制侵蚀,大大减少了进入黄河的泥沙

6、关于珠江的描述,正确的是
A、珠江由东江、北江、西江三条独立水系组成,没有主源
B、珠江三角洲河道纵横,形成网河水系,八门入海
C、珠江全流域处于南亚热带,雨量丰沛,径流量大,水量仅次于长江,全国第二
D、珠江沙少,水丰,四季径流量变化非常大

7、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的航运资源、海洋的旅游资源以及以下哪些选项
A、海水化学资源
B、海底矿产资源
C、海洋动力资源
D、海洋生物资源

8、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它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 m—10000 m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污染。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简称PM2.5,主要由( )、( )和( )这三项组成。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A、二氧化硫
B、氮氧化物
C、可吸入颗粒物
D、烟尘颗粒

9、我国土壤利用中存在一些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A、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B、土壤侵蚀严重,危害巨大
C、土地沙化;土壤退化、盐碱化,生产力下降
D、土壤受污染严重,农田生态恶化

10、中国积极建立自然保护区,关于自然保护区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自然保护区是宣传教育、环保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
B、自然保护区在生物、生态、环境等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C、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D、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为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准则,不应有人类活动

11、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系统观点、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被逐渐引入自然地理区划研究。以下哪两个选项是最为典型的生态地理区划方案
A、傅博杰方案
B、郑度-杨勤业方案
C、赵松乔方案
D、黄秉维方案

12、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家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为了认识国情和资源调查,综合自然区划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产生了一批系统的自然地理区划。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罗开富、黄秉维等区划方案,其显著特点是:
A、主要服务于工业生产
B、区划以定性为主体,区划理论、方法趋于成熟
C、区划原则、方案、界线差异大
D、为我国经济区划、人文区划、综合区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目前中国人均水资源量有2152.1 m3,处于世界较高水平。

14、中国降水和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大,枯水年和丰水年持续出现,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的主要原因,同时加重了水资源调节利用的困难。

15、调水工程可以简要分成流域内调水和跨流域调水,我国古代著名的都江堰是典型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16、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引水路线,建成部分已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7、三峡工程是长江干流重要水利工程,对改善航运、防洪、电力能源生产、调蓄径流作用显著。

18、综合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19、中国河流众多,可分内流河和外流河,其中外流河分别注入( )、印度洋和北冰洋三个大洋。

20、我国的海岸线漫长,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包括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 )等多种海岸类型。

中国经济地理(上)

第5单元测试

1、三线建设包括以下哪些地区
A、四川、贵州、山西、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湖北、河南
B、B. 四川、贵州、山西、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湖北、湖南
C、四川、贵州、山西、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湖北、上海
D、四川、贵州、山西、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湖北、新疆

2、2017年四大区域人均GDP排名分别是
A、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B、东部>中部>东北>西部
C、东北>东部>中部>西部
D、中部>东部>西部>东北

3、“到了下个世纪中叶,将没有哪个国家能养活中国人,包括中国人自己”这句话来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本书的作者是
A、德里克·丹尼斯顿
B、威廉·配第
C、莱斯特·布朗
D、马克·波拉特

4、太湖平原是我国九大重要的( )之一。
A、商品棉基地
B、商品粮基地
C、烤烟商品生产基地
D、特色农业基地

5、1995年至2017年中国棉花生产空间格局变动趋势是
A、局部集中,整体分散
B、集聚度大幅度下降
C、空间高度集聚
D、高度集聚走向分散布局

6、自“七五”计划(1986年)至今,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协作,中央曾做过哪些战略布局
A、一线、二线和三线3类地区
B、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四大经济带
C、西南、西北、中原、华北、华东、东北、华南、闽赣、山东、新疆10大片区
D、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

7、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包括
A、京津冀协同发展
B、长江经济带建设
C、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D、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8、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有( )区和( )带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限制开发区内。
A、六
B、七
C、二十三
D、二十四

9、1949年以来中国第一产业的发展成就包括
A、总产值持续快速增长
B、人均农产品数量稳步增长
C、农产品基本实现自给
D、从温饱到全面小康

10、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概况有
A、工业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
B、制造业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C、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D、产业结构迈向高端

11、以下属于种植业生产的作物有
A、生漆
B、粮食
C、棉花
D、蜂蜜

12、自1980年以来,以下关于中国四大地区工业格局变动说法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相对衰退
B、中部地区工业发展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C、东部地区工业发展崛起
D、西部地区工业占比缓慢提高

13、1956年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首次把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发展的关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关系之一提出来。

14、改革开放后,“六五”计划采用沿海、内地的区域划分,强调平衡发展,提出了各个地区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

15、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定位是: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16、西南和东北是我国12个产业带中的天然橡胶产业带,得到国家给予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17、特色农业基地是以国家级大宗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为主,各地区中小型专业化种养生产基地为辅,兼顾地方性自给需求的新型农业生产布局模式。

18、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消费安全线是人均粮食400公斤,我国在1949年就已达标。

19、第二产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部分。

20、中国工业空间集聚度经历了先升、稳定、再降低的发展过程。

中国经济地理(下)

第6单元测试

1、汽车产业是典型的全球商品链( )驱动型产业
A、购买者
B、生产者
C、劳动者
D、销售者

2、国民经济行业中R